尼玛拉木同志是云岭乡一名普通的投递员,1976年9月出生,1999年进入邮政系统工作,担任投递员。至今8年的时间里,不管自然环境多么艰苦,气候多么恶劣,她都能将邮件迅速,准确的送到群众手中。尼玛拉木的事迹受到了社会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云南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先后十多次来到云岭乡与她一起上路送邮件,2004年11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播出她的事迹;11月1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高度赞扬了尼玛拉木的朴素高尚的人生观和群众观;11月23日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栏目播出对尼玛拉木的专访。2004年4月被全国妇联评为“全国妇联‘巾帼建工’标兵”;2005年4月29日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授予“迪庆州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5年6月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邮政优秀投递模范”荣誉称号。
路途艰险、事业在胸、无所畏惧
云岭乡的面积有963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324人,当地居住的都是藏族,有5个村公所、31个自然村。尼玛拉木的投递路线有三条:一条是顺着澜沧江顺流而上,穿过9曲18湾的月亮湾峡谷,一直到41.5公里以外的明永村,这条路来回需要行走4—6天;第二条路是从月亮湾峡谷入口直上翻越雪山,经过4500米雪线,送到雨崩村,行程3天;第三条路线是从2400米海拔的云岭乡政府所在地的背后,向上走10公里山路爬到4000米海拔红拨村,平行投递2个村庄后,沿着羊肠小道直插只有1900米海拔的澜沧江河谷行走,顺着公路走13公里后过溜索,送到对岸的3个村子,这条路是最近的邮路,行程只要2天,来回行走50多公里。在云岭乡,尼玛拉木投递邮件的邮路总长度达到350公里,投递路程最远的村子名叫斯农村,路程41.5公里,每去一次斯农村送邮件,路上就要花费4—5天时间,这样的环境就算对一个男同志来说都是很难适应的,何况尼玛拉木这样一个弱小的女同志。但是尼玛拉木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在她的心里只有人民群众和邮件。
尼玛拉木每周都要滑溜索过波涛汹涌的澜沧江将信件送到对岸的村子,遇到下雨的时候,雨和钢索上的油混在一起,变得异常润滑,她刹车失灵,多次撞在对岸固定溜索的山桩上,半天爬不起来。她为了服务群众,把生死置之度外。
一般人要体验四季寒暑需一年的时间,可尼玛拉木在她的投递路线上,一天可以感受到四季的温度。在她的投递路段,一会儿要上4000多米接近雪线的地方,那里是零下的温度,感受冬天的寒冷;一会儿下到海拔只有1900米的澜沧江河谷地带,那里是30度以上的高温。在高海拔的地区,四周一片寂静,尼玛拉木要感受死一般的寂寞。这一带的投递员都有风湿病、关节炎,语言、听力障碍,高低海拔之间的变换,损坏了他们的耳膜;一路寒暑,温度的变换,他们患了关节炎。按理说常年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奔跛,身体再健康的人都会被恶劣的自然环境损害,任何人都会受不了,但是以尼玛拉木为代表的很多乡邮员却一干就是就是几十年,她(他)们不是靠身体来支撑他们的坚持到最后,他们都是靠一种信念,一种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一种朴实而又崇高的信念战胜所有的身体上的苦痛来完成他们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
在千山万壑的投递路线中,她见到的动物比人多,经常在山中遇到蛇等的动物,就只能远远的绕道走;藏族村子里几乎每家都养着狗,每次尼玛拉木送信到村子的时候,这些狗都是很凶恶的看着她,发出低沉的怒吼,使人感觉地都要震起来似的。尼玛拉木不知道是怎样狂奔出了村子,这样的情景尼玛拉木投递时经常要经历,因此,她在进每个村子前都会习惯性地捡起一根棍子。不过,现在好几个村子的狗都认识她了。
大家都亲切的称邮政投递员为“绿衣使者”,但尼玛拉木却是一位“红衣使者”。上邮路的时候她总穿一件红衣服,因为在雪山峡谷间,到处是绿色和荒凉的灰黄色,而走在这大山中难免会发生意外,绿色制服容易与周围的的景色混淆,只有红色最显眼,能让人们找到她。有一次在路上她的脚被山上落下的石头砸伤了,血流不止,后来是在山上的老乡看到了一个受伤了的穿红色衣服的人,才找到她。
优质服务为百姓
尼玛拉木投递邮件的必经之路----白马雪山和梅里雪山峡谷属于典型的气候垂直分布地带,受孟加拉暖湿空气的影响,这里雨水偏多,走在山路上,一会儿晴空万里,一会儿又是大雨瓢泼。因此,在尼玛拉木的邮包里常备有三块“油布”,小的用来包裹邮件,中等的用来包裹报刊杂志,大的自己用来遮雨。说起“油布”,尼玛拉木还吃过苦头呢。一次,她没有听老所长的话,看着天气晴朗,就没有带雨具,结果在一个山崖间突然下起了一场大雨,尼玛拉木知道信件决不能受潮,那是重大责任事故,于是,只有迅速找一块大石头,把邮件藏在石头缝里,人只好站在悬崖边任雨水冲刷,又冷又饿又害怕,直到傍晚雨停才继续赶路,吃了这次亏之后“油布”就成了尼玛拉木的必带之物。
要把邮件准确无误的送到百姓手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尼玛拉木服务的地区虽然只有5324人,但是藏族名字都取相同的发音,翻译成汉语后就有很多重名的人。有一次一封寄到查里捅村达瓦的信件,该村就有20多个叫达瓦的人,她只有挨家挨户的问,问他们的家里是否有人在寄信人的地方工作的,从村里找到地头,再找到放牧的草地,多方查找后终于找到了收信人。经过这件事,尼玛拉木就长了个心眼,平时在与老乡拉家常的时候,了解老乡家里的情况,记录了谁在什么地方打工或者工作的,形成了一个自己的资料库,在以后送信的时候,轻松方便了许多,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尼玛拉木的投递班期是5天一班,一般的邮件送到村公所就可以了,但是录取通知书是有特殊时限和要求,只要通知书一到,就必须马上出发,而且要送到自然村、投送到本人,任何人不得代收。藏民在忙完农活后一般都上山放牧,求学的孩子回到家里就变成了牧民,投递难度很大。为了找到本人,要么自己上山寻找,要么就让村里的乡亲通知考生,约好时间地点,再次投递。尼玛拉木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花了她6天时间,她不断穿梭于乡镇和村子之间,最后在一个高山牧场才找到了这名考生。看着考生充满喜悦的笑容,尼玛拉木说的话很实在:“虽然我最怕投高考录取通知书,但是最最希望多些人考取。他们能上学,家乡就有希望了。”
无私奉献写人生
藏族的村子都在山坡、山头上,有的两三户人家就是一个村子,外出都是靠走山路,大家生活必需品很缺乏。尼玛拉木在送信到村子,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就在每次送邮件的时候帮他们带上写生活用品,有时候东西多了,邮包也就从一个变到三个,重量也增加到30多斤,背着这么重的东西,走着难走的山路,过着危险的溜索,却从没听到过她的一句抱怨,在她的脸上一直都是亲切的笑容。
每五天一班的投递工作,由于投递路线长,尼玛拉木只能在老乡家里借宿,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如今已6岁多的儿子,这让她感到很内疚。她生了孩子20天就回到工作岗位上,家里都是她的老公和母亲照顾着,老乡都说“她老公是尼玛拉木的媳妇”。她老公看她工作太累,他自己带孩子又拖累,叫她干脆不要干了,但是尼玛拉木却做不到,8年的投递生活,已经让她对这份工作有了感情,对邮路上淳朴的乡亲有了感情,每当想着乡亲们在收到他们远方的亲戚朋友时流露出来的喜悦,她就很心满意足,她觉得这一切的辛苦都值得,她所做的工作是服务群众,能让信件迅速、准确的送到群众手中,这是她的光荣。
尼玛拉木做为一名普通的乡邮员,把服务群众放在第一位。她所做的工作很简单——把邮件迅速、准确的送到群众手中。为了这个目的,她一丝不苟,认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坚守最崇高的宗旨,以最坚强的信念从事最简单的工作。
在获得这么多荣誉和称赞后,尼玛拉木并未为此自满,反而,是平静。她觉得她所做的只是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国家和人民却给了她这么大的肯定,她心里有的是感动。现在尼玛拉木仍然是背着邮包穿梭于崇山峻岭间、羊肠小道上的“红衣使者”,仍然是那个为村民们送去一针一线的天使。她说:“为藏民服务,他们满意,我就开心。”这就是邮政路线上的使者。以后的路还艰巨而漫长,肩上的责任深沉,坚信她以一颗赤诚的心更加爱岗敬业,更好的服务于邮政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