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成功后,于
(一)“中山像”普票一统天下。
中华邮政发行普通邮票共62套865种。除17套188种为非人物肖像图案外,其余45套677种图案均为政治人物肖像图,其中又以孙中山像占绝大多数。即使“中山像”,也只有两种款式:不是穿中山装的,就是穿西装的,且以前者占多。
出彩的普票只有“民普6”至“民普10”,即帆船、农获、牌坊图邮票,宣扬了交通、农业和教育;从题材立意到设计艺术,都完全不同于清代邮票,给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大量中山像普票当“主角”,这与当时政局长期动荡、战火连绵不断的历史环境有关。军阀混战在先,日寇侵略在后,致使不少邮票是在敌后或香港印制的。当时的中华邮政并无专职的邮票设计人员,故都是委托印刷厂设计。厂家图省事,始终保留一两个图案模式,只在边饰花纹上稍作变化便又成为新的“版式”了。
(二)纪特邮票少得可怜。
中华邮政在38年中共发行纪念邮票29套,特种邮票3套,平均每年发行纪特邮票仅0.8套。除1912年发行了“光复”、“共和”两套纪念邮票外,在1913年至1920年的八年间,因军阀混战,没有发行过一枚纪特邮票!之后,仅有1921、1923、1928年各发行过一套纪念邮票。1929至1949年的二十年间,不时仍有“空白年份”无纪特邮票发行;只在1945年和1947年各发行了5套纪念邮票,形成两次“小高潮”。时局变幻莫测,造成中华邮政缺乏对邮票选题和设计的计划性与远瞻性,大多情况下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
38年中,很多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没有成为邮票的选题。如:七七抗战、二战与抗日战场上重大战役的胜利,国共合作抗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等一大批鼓舞国民斗志的大好题材均被忽视。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在
民国纪念邮票中,唯有1947年10月发行的《台湾光复纪念》值得称赞,是名副其实纪念了重大事件,并告戒后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尚须指出的是,有多套民国纪念邮票的史实考证有误。比如:《中华邮政开办二十五年纪念》、《中华邮政开办四十周年纪念》、《中华民国邮政总局成立五十周年纪念》三套邮票,都把1896年奉旨开办的清代国家邮政统称为“中华邮政”,完全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政体,让人对中国近代邮政史的认识产生混乱。又如:美国是1776年宣布独立的,中华邮政却在1939年发行《美国开国百五十年纪念》邮票。推迟了十三年,闹出历史大笑话。
至于那38年间仅有的三套特种邮票,也可以用“敷衍了事”4个字来概括。《节约建国》仅有“建国”,未见“节约”;《行动邮局及邮亭》亦仅一车、一亭而已;《北平风景》竟简简单单的只有颐和园内的两个小景致。
(三)间有创意,但不成气候。
在全部民国邮票中,大胆创新的实在极少。《西北科学考察团纪念邮票》采用元代名画“平沙卓歇图”,第一次把古代名画搬上邮票,可说是给了集邮者一个惊喜。《谭院长纪念邮票》一改历来密不透风的花饰边框环绕,四边仅以细线为框,这是大胆的尝试,且不在邮票上印“中华民国邮政”的铭记,成为中国邮票之唯一的“无铭票”。唯独的一枚无面值的军邮邮票,采用了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图稿,成为中国“第一枚漫画邮票”,亦颇具亮点。但以“人头”邮票为庞大家族的民国邮票中,我们在这些“国家名片”上所看到的,却是一个长夜漫漫的旧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