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称信为“批”。侨批,既华侨寄的信。华侨在海外向国内亲人寄信,“有批就有钱”,是为了养家糊口。海外有专门为华侨服务的“侨批局”,是一种专营侨汇业务的民信局。华侨汇向国内的钱即称“批银”。
侨批业务只发生在福建、广东、海南三省。因为南洋华侨大都是由这三个省(海南未建省前,隶属广东省)的人士过去的。所以,侨批怎么也扯不上与云南有关。
我这里说的,是指抗日战争时期,福建、广东相继被日寇侵占后,海外的侨批转由缅甸进入云南,再转运闽粤的故事。
这些年来,笔者一直在探索两个问题:有哪些国家的侨批在抗战时走云南这条路?是什么时候开始走这条路?持续多长时间?
闽南人把渡海出洋去谋生叫做“过番”,把过番归来者称为“番客”。闽南侨批,最常见的是来自菲律宾、新加坡、马来半岛;其次是印尼、泰国、缅甸;然后是越南、沙捞越。老挝、柬埔寨、文莱等地的侨批也有一些,但为数极少。笔者分析认为,只有印尼、泰国、缅甸、马来半岛一线侨批有“走云南”的可能。菲律宾的侨批,虽在闽南占绝大多数,但愚以为不大可能要往西去绕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安达曼海,再经缅甸绕入云南,这是很不现实的。
从来,南洋的侨批都是穿过南海入“唐山”。举例:德盛批局自1917年创始,即专门经营印尼侨批,总局设于印尼的泗水。批银汇去上海的银行,信件则由荷兰船承运。这种“番仔船”长年穿梭于中国的南海。厦门邮局将所有运到厦门港的侨批接收,按国际邮包处理。德盛批局设在厦门的“二盘局”(“二级局”之意)接到印尼泗水总局电报后,即派人去邮局领回邮件(国际邮包),连同批银分别分解给各地的“三盘局”派送到“收批人”手里。
为了搞清楚侨批“走云南”问题,五年前笔者曾专门请教过88高龄的老邮政姜仰东先生。姜老抗战时期曾在昆明、畹町邮局工作,现在福建泉州定居。他告诉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批总包经由云南进口,确有其事。他就亲手经历过。
畹町,原是中缅边境的一个小地方。自滇缅公路经由畹町出入境后,名声雀起。1941年初开通了“昆明及畹町寄缅甸腊戍及仰光”、“腊戍寄畹町”直封函件总包,顿时业务繁盛。畹町邮政所急速增添设备和人员,建筑局屋,扩大规模,而跃升为一等局。繁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1942年4月28日腊戍被日军攻陷,畹町邮局撤退停业。
厦门是1938年5月13日沦陷的。当时,鼓浪屿多居住外国侨民,日寇不敢贸然进犯。外国轮船仍可在鼓浪屿停靠,国际邮件(包括侨批)仍可运厦。
1938年9月起,中华邮政又将福建晋江增辟为国际邮件互换局,开始接受菲律宾、新加坡、香港寄达的直封邮包,故这些地方的侨批还是可以入口。
而印尼、泰国、缅甸以及中南半岛以南的国家和地区的侨批,迫于战争的影响,转向云南入口是合理的。因为,1940年停止封发印尼泗水等汕头、厦门及闽侯的直封邮件总包了。尤其是1941年12月1日爆发太平洋战争,所有的海上通道统统受阻,所有国际邮件大都由缅甸及印度转递至国内。
自古以来,“过番”侨民的批银从不走云南(包括与云南相邻的泰缅侨批),因为云南山高路陷、土匪猖獗。抗战时期的侨批,从云南入口再绕一大圈转至广东和福建,完全是局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华侨批银,是国家外汇的来源之一,故中华邮政是作了努力的,除了水陆国际邮路外,还设法打通昆明的国际航空邮路来运递侨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