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革命家季米特洛夫有一句名言:“不要忘记邮票是我们国家对外的访问名片,它的质量越高,那么它越使我们在国外受到尊重”。邮票是“国家的名片”一说自此风行全世界。
个人的名片,大体是介绍自己的情况和长处。“国家名片”关乎国家形象,故邮票是正面宣传介绍国家的辉煌历史、社会新貌、重大成就、大好河山等。有人说:“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上邮票”,此语并不全面,因为小小邮票事关国家形象,邮票的选题、设计和印制受到严格的限制。歌德说:“巨匠在局限中表现自己”。我们有理由说:邮票也是在“局限”中表现自己。
在我们具体地展开对“邮票审美”的讨论时,不妨先来了解邮票受到哪些“局限”,这样,更有助于深刻理解“邮票审美”的独特性。
邮票受到的“局限”(或限制),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 国家邮票政策的规定。
2002年3月25日颁布施行国家邮政局《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下称《规定》)中有这样规定:
“第三条、邮票选题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邮票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即:邮票的主题属于肯定的、歌颂的性质,不属于否定的、批判的性质;邮票泊图案表现健康的、美好的事物,不表现颓废的、丑陋的事物。
邮票只表现在发行日时已实现、已完成的事物,不表现未实现、未完成的事物,如规划、计划、未建成的项目等。
邮票只表现已有科学定论的事物,不表现在学术上尚有争议的事物。 邮票不进行商业性的广告宣传。
不发行在世人物的邮票。”
这“六不”确保了中国邮票的严肃性、科学性和规范性。《人民警察》邮票表现人民警察的崇高形象,但不会把“警察抓罪犯”也搬上邮票,因为罪犯形象是“丑陋的事物”。文化大革命时期,造反派曾提议在邮票上表现“揪斗走资派”,最后被否决了,因为它有辱于国家形象,岂能搬上“国家名片”?所以,中国邮票应当是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表现最重要的、最典型、最美好、最高水平的事物。
二、 必须适合“邮票的特点”。
《规定》有一条:
“第六条、邮票选题的确定应符合邮票的特点。邮票仅以图像表达其内涵,且以原稿缩小印刷的效果予以体现,表现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极难表现的题材一般不列入选题。”
在邮票小小方寸中,必须充分考虑图稿缩小印刷后的效果。孙传哲设计的《黄山风景》,图稿乍看简单粗糙,并不是很丰满。但他熟悉邮票印刷特点,以雕刻的粗线条突出黄山的松树山石,以影写版的色彩和层次作为背景烘托,邮票印出来得到满堂喝彩。相反,纪85《巴黎公社九十周年》和编8-11《纪念巴黎公社一百周年》都画有庞大的群众场面,成千上万的人密密麻麻地“挤”在邮票画面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所以,过于庞大、过于细微以致缩小后看不清的物体,以及内涵极广而难以用形象归纳的事物,都是不适合上邮票的。
三、邮票刷色慎用黑色。
1898年万国邮政联盟首次规定三种常用邮资的刷色要统一,以提高邮政的工作效率:即印刷品邮资为绿色,明信片邮资为红色,平信邮资为蓝色。但各国没有完全执行这一规定。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黑便士”刷黑色,而销戳也是黑色,容易使信销票重复贴用。过了几个月,就改为发行“红便士”邮票。各国在印制邮票时,都慎用黑色,尤其不宜大面积使用黑色或相近的颜色,以免影响邮件处理上的责权与时限。J131《教师节》中的黑板占了三分之二的票面,但黑板居于票图上方;下边的三分之一是明亮的白、黄、红三色,这个位置恰好是盖戳的地方,在处理上充分考虑到邮政运作。大量多面值邮票(特别是普票),多把颜色最鲜艳的图案定为高面值。高值邮票颜色“扎眼”,有助于提醒邮局工作人员处理及检验邮资。
四、 避免涉及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中的敏感问题。
我国有众多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最典型的风土人情,包括生活习俗、居所环境、娱乐活动、传统节日,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其他事物,都是邮票的上好题材。但选题应注意避免涉及民族关系和宗教信仰中的敏感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计划发行珍贵文物“达摩瓷像”邮票,考虑到在宗教问题上可能产生副作用,最后取消了这个选题。
可见,国家对邮票的方方面面有严格的、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对邮票设计者来说,也是一些限制和“局限”。这更使我们在进行邮票审美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
1、邮票不是一般的绘画美术品,它不能无限制地“自由创作”。相反,邮票设计是“遵命创作”———根据确定了的选题、主题和时间要求,在“限制”中发挥创意,力争以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高质量地把邮票设计好。
2、设计邮票不仅要用画画的笔,还有一支很重要的“笔”———邮票印刷工艺,才能使图稿“锦上添花”。欣赏者不掌握这一点,只能是“雾里看花”。
邮票审美是欣赏者进行形象思维再创作的过程,当你对“邮票的特点”了解得越深刻,你的审美就真正称得上“内行”、“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