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邮政开办110周年。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近代邮政从试办、创办到开办的不平凡的历程。
我国曾先后发行过两枚小型张,专门纪念中国近代邮政史上的两件大事:1988年7月2日发行了J150M《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1996年3月20日发行了1996—4M《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1896—1996》。
有人问:“既然1878年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为什么不能称为‘中国邮政开办’?难道是‘先有邮票后有邮政’?”也有人问:“既然1878年海关已试办邮政,为什么要在差不多20年后才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对这些问题的研探,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近代邮政不同的发展阶段。
对中国近代邮政史中的几个重大事件,我们应当有明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认识。
1866年12月,受清廷总理衙门委托,海关介入办理公文邮递事务。当时,总税务司赫德不用沿袭的驿传办法。因为“驿弊丛生,文报稽迟”,对于传送各国驻华使馆的公文既失去了时效,一旦遗失还会惹起外交风波。赫德决定参照西方近代邮政的办法,在海关建立办理邮递事务的部门来负责,建立明确的邮政制度,发布邮政公告,设立专门的邮路与邮差……。赫德这么做目的是“以便为将来建立国家邮政局做好准备”。这一来,海关试办的“公文邮递”,虽然范围仅限于几个口岸的海关,也未向社会公众普遍提供邮政服务,但它已纳入发展国家邮政的长远设想,它是中国近代邮政的雏型。
12年后的1878年3月9日,海关获准在天津、北京、牛庄、烟台、上海5处试办国家邮政。3月23日,成立海关书信馆,首先在天津发出邮政公告,宣布海关邮政向华洋公众开放,收寄华洋邮件。7月24日起发行的大龙邮票,标志着近代邮政已在中国诞生,意味着中国邮政正式创办。因此,并不存在“中国先有邮票,后有邮政”。尽管有人把大龙、小龙和慈寿邮票称之为“海关邮票”,但这些邮票的铭记标明是“大清邮政局”,体现的是国家对邮政的主权。周今觉曾严厉批评当年中华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把海关邮政摒于“中国邮政”之外的错误做法,周今觉指出:“盖华邮之发源,当连海关代办时代而併计之。海关者,中国政府之海关也;代办者,中国政府之所委任也。矧其间尚有慈禧六十万寿纪念邮票之发行,奉朝命举办者,岂能一概摒诸非正式之列乎?彼邮票当局,诚数典而忘其祖矣!”(《规定华邮纪念日之提案》)
海关试办邮政从最初的5个口岸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共24个口岸,邮路亦初具规模,熟悉邮政业务的人才也成长起来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在耻辱与痛苦中反思,“求富自强”的维新运动在全国方兴未艾,孙中山、康有为先后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开办国家邮政以利维新变革。王韬、郑观应等有识之士也强烈呼吁“撤驿置邮……”。这都为国家邮政的正式开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并变成朝野上下的共同渴求。此时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