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区投递 李 波 摄
临时业务台席坚守服务项目 张 剑 摄
露天厨房服务职工 李 波 摄
这是一组奋战在“6·03”地震灾区抗灾一线邮政人的剪影———他们,用自己的大局意识、敬业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保障了灾区邮政每一个生产环节的正常运转,维系着邮政通信这条“绿色生命线”的畅通。
灾区职工的“主心骨”
地震发生在黎明前,突如其来的灾难弄得大家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此时,宁洱县局张剑局长无疑成了职工的“主心骨”。
稳定职工情绪、组织重建工作、恢复生产生活……许多工作和实际问题都需要张剑来决策、安排、协调、解决。身肩重任,年仅36岁的张剑迎难而上,从容应对:深入基层了解灾情,慰问安抚职工;成立县局抗震救灾领导小组,明确各工作小组、工作人员职责;及时向上级部门沟通、汇报,争取政策……一项项工作计划和安排让全局职工找到了工作方向,一系列举措使县局抗震自救工作逐步理顺,走上正轨。
随后,他亲自指挥、动手搭建帐篷,和职工同吃同住,两个星期没回过家,回家住后仍坚持每天到帐篷中探访。遇到职工有困难,总是尽力解决。在他的带领下,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灾后宁洱邮政人的生产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死里逃生的乡邮员
今年55岁的邓春明,是宁洱县局一名普通的乡邮员。地震发生时,老邓一家正在睡梦中,顷刻间,他家土木结构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只剩下木制框架遥遥欲坠,儿媳和小孙女被埋在了倒塌的墙体之下。等家人发疯般地用手把娘俩刨出后,小孙女已奄奄一息,做了人工呼吸后才回过气来。这时候,家里有许多事需要他去做,可老邓心里还记挂着邮局和他的邮件,早早离开家来到单位听候安排,踏上了熟悉的乡邮路。
地震,差点把老邓的小孙女送进了鬼门关,而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死里逃生。
一天,老邓照常到曼连村送信,路过西门崖子时,恰好碰上了一次较为强烈的余震发生。这个山崖在“6·03”地震时就曾发生过山体滑坡,大大小小的石头一股脑从山上倾泻而下。那天,余震又把山上的石头震落,差点就砸到了老邓。此后,每当从此地经过,看到满地滚落的山石,老邓的腿脚都禁不住发软。可是,他一如既往地奔忙在乡邮路上,并未因此而耽误过任何一份邮件。
心系用户的“娘子军”
灾情发生后,县局营业组里唯一的一个小伙子被调整到其他岗位,县城的两个网点成了清一色的“娘子军”。正是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了灾区邮政服务窗口的“半边天”。
营业组人手紧任务重,没人叫苦叫累,好几个姐妹病了仍坚守岗位;小普家里有嗷嗷待哺的婴儿,震后不仅主动放弃了哺乳时间,连下班的时间也推后了,有时外婆把孩子背到营业室,想让孩子吃口母乳,可面对排队等候的用户,她总是狠心地摇摇头;小唐怀孕反应严重,依旧坚守在营业台前;小朱的丈夫远在外地,住处成了危房,家里一切全靠自己,她愣没请过一天假。问她们为什么,有人抬手一指:“这种时候,谁家里能没事,可是你看,还有这么多用户呢!”面对用户的需要,她们总是尽心尽力。
一名用户的存折被偷,急匆匆来到邮储办理挂失手续,可开户局县局营业室成为危房,搬迁网点开业尚需时日,而挂失业务只能在开户局办理。为了及时保证用户资金安全,姐妹们毫不犹豫地在正装修的新营业厅内铺上纸,搬来电脑和通信设备,临时组装了金融业务台席,趴在地上为用户办理了业务。
坚守危房的分拣员
宁洱县邮政局综合大楼外围了一圈红布带,提醒着路人 “这是危房、危险,请勿靠近!”可就在这栋楼的一层分拣封发室里,县局分发组的7名工作人员依旧在有条不紊地做着份内的事。除了他们,整栋楼房的工作人员都已撤离。
为何不挪个地方呢?地震发生后,县局的生产作业用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许多重要设备都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地方,但尚能使用的房屋实在有限。分拣封发室每天都有大量的邮件需要经转,县局实在腾不出场地了。加之灾后普洱市阴雨不断,把邮件移到临时帐篷内,既怕邮件丢失,又怕邮件受潮。为了确保通信畅通,分发组的工作人员每天都戴上防护头盔,在这栋地基下沉、墙体被拉裂,呈现结构性损坏的危房里工作8小时,按时接发邮件,进行分拣封发。
据统计,灾区共发生了1000多次余震,但7名分拣员始终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
露宿车内的金库值守
金库,是宁洱县局最重要也是局长最不放心的地方。灾情发生后,县局在日常值班门卫的基础上,增派了一名行政人员加强金库的夜间安全保卫工作。然而,灾后的宁洱余震不断,为保证人身安全,两名值守每天就睡在汽车内,轮流看护着金库。
夜里,不仅要警惕余震的危险,还得提防小人趁火打劫。车内空间狭小,不开车窗人闷得慌,开着车窗又不堪忍受蚊虫的叮咬。轮流打个盹也休息不好,在车里窝上一夜,第二天腰酸背痛直犯困,还得忙白天的生产工作。问他们累不累,小伙子腼腆地一笑:“特殊时期嘛,坚持一下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