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集邮研究的重点是邮票的印刷、邮票的发行、邮票的使用以及邮票的版式。版式(setting),即整张邮票版面的格式。它包括邮票尺寸、整张枚数、打孔方式、齿度、边纸上的版铭以及其它工艺标记等。
笔者认为,由于高新技术在邮票印刷上的广泛使用,给传统集邮研究带来了新内容。本文以“普30”为例,研究其荧光张号的变化。
2002年2月1日和4月1日,2004年1月1日,已先后发行了三组“普30”计8枚,面值分别为5°、10°30°、50°、60°、80°、150°、450°。
“普30”第一次采用不同形状的三种异形齿孔,十分有利于防伪;第一次采用具有防伪能力的荧光纤维纸;第一次采用荧光防伪油墨印刷,并加印无色荧光张号,都大大提高了邮票的防伪功能。这是以往任何一套普通邮票不可比拟的。
笔者发现,“普30”已发行的三组邮票,其荧光张号变化很多,现分述于后。
“普30”5°、10°、30°、60°、80°、150°邮票的第一种荧光张号的特征是:①邮局全张右上角第9、10号票位边纸上,印有大字(黑色)10位数前面中“A”字;②第15、16号邮票上,加印有与边纸上张号相同的无色荧光号码(须用紫外灯显示);③全张其余38枚邮票均未加印无色荧光号码。由于监控能力较差,邮票市场上很快就出现“去边挖心”(即剪去边上纸上的黑色号码,挖掉第15、16号邮票),然后整版打折出售,让稽查人员无法查出打折邮票的源头。有关部门不得不于2002年3月31日下令停止出售用量最大的“普30”80°。一段时间内,全国各邮局只出售“普31”《中国鸟》,就是这个原因。
为了提高“普30”的市场稽查监控能力,不得不在已经印好的10°、30°60°、80°全张邮票上,再逐枚加印无色荧光号码(小号字),同时在全张边纸的左下角再加印黑色小字号码。这便是被邮人们称为第二种荧光张号。其特征除与第一种特征相同外,不同点是:①全张每枚邮票均有倒印的无色荧光小字号码;②第15、16号邮票出现大、小字两个荧光号,即双码;③在全张左下角第31号票位边纸上,新加印黑色小字号码,为8位数后面加“A”字.
大约在2002年10月,又出现第三种荧光张号,其特征:①在全张右上角第10号票位边纸上,印有黑色小字号码,8位数后面加“A”字;②全张每枚邮票都印有一个无色荧光小字号码,与边纸号码相同;③第15、16号邮票上只有一个无色荧光小字号码。这是新出现的荧光张号特征,与前两种格式有明显差别。
2003年7月,再度出现第四种黑色小字号码,其特征是:在第10号票位边纸上,号码后面加“B”字,已见60°、80°两种邮票上,有6位数后面加“B”字、7位数后面加“B”字和8位数后面加“B”字三种情况。
2004年元旦,发行了“普30”第三组共2枚。其特征:①在全张第10号票位边纸上,印有黑色张号,小字6位数后面加“C”字;②全张第1—10号票和31—40号票上的无色荧光号码字为2.5×12.5mm ;11—30号票上的无色荧光号码字为3×12.5 mm,无色荧光号码与边纸上的黑色相同。
在“普30”邮票中,要特别说明5°和150°。5°邮票没有第二种特征的荧光张号(即荧光小号字倒印),后来仅发行过第三种荧光小号字,其特征为全张右上角第10号票位边纸上印有黑色小号字7位数后加“A”字,全张每枚邮票均印有无色荧光号码与边纸上的号码相同。
150°邮票至今仅有第一种特征的荧光张号。根据现行资费标准,它不适合单独使用,必须搭配,故未添印。“普30”邮票上的无色荧光号已发现有正印、倒印、正斜印、倒斜印、小号字左斜、右斜等变化;无色荧光字体的大小也有3×16mm、2.5×16mm、3×18mm、2.5×18mm、2.5×17mm、3×17mm等等变化。笔者预见,随着“普30”以后各组的发行,以及前三组不断增印,还会出现更多的变化,提请普票研究者不断给予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