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京作尼玛拉木先进事迹报告,我和拉木朝夕相处,记下了一些拉木在演讲台下的小故事。
一股子认真劲儿
夜幕下的北京城,灯火阑珊,繁华美丽。报告团一行飞驰在首都机场通往市区的高速公路上,大家都透过车窗欣赏着美丽的夜景。
忽然,后排传来尼玛拉木低低的声音,仔细一听,不是跟谁说话,好像在拼什么音节。我好奇地转过头去,看见拉木拿着报告,就着月光,在咬几个字的发音。我说:“拉木,放松一下嘛,到了目的地再练也不迟。”拉木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我怎么老读不准呢!”接着,又照着老师标出的拼音练了起来。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这样的情景我是经常看到。因为拉木是藏族人,虽然学过汉语,但由于长期生活在藏乡,讲起汉语来不是很流利,尤其是普通话,有好多字的发音念不准,这成了拉木赴京作报告最大的难题。为了把普通话说好,让观众能够听懂自己作的报告,拉木不仅在老师辅导的时候仔细听、认真学,还经常抓住空闲一个字、一个字地练习,一遍又一遍地熟读报告。最初,拉木读报告时,念不准的字和词被老师用红笔画得满纸都是,可到了正式作报告时,拉木除了个别字的发音还咬得不太准外,已经能用普通话把4000多字的报告讲得有声有色,集团公司几位原来见过拉木的同志不约而同地说:“真没想到,现在拉木的普通话能说得这么好!”
曾经,和拉木一起上邮路,我看到了她对待工作的认真负责、克服困难的勇敢坚强;而今,和拉木一起赴京作报告,从朝夕相处的点点滴滴中,我又看到了她那股子认真、执著、不服输的劲儿。其实,只要有了这样的劲头,还有什么事做不好、什么困难克服不了呢?!
每天的牵挂
和拉木同住一个房间,我发现她每天都要往家里打电话,这是拉木一天最幸福、快乐的时刻。一天,我看拉木通完电话后一脸的甜蜜,就逗她:“是不是老公想你啦?”拉木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这次她和老所长都来北京了,邮政所里的事都交给老公一个人,她不放心,每天都要问问老公所里的情况。刚才,她老公在电话里说今天的邮件都送完了,让拉木放心。“可是,我老公说刚刚又来了一批第二代身份证特快专递,有六七十件呢,这两天可够他忙啦!哎,现在又到了征订报刊的时候,他一个人要忙所里的事,又要忙送信,也不知道有没有时间管儿子?”说完,拉木有些发愁。我想,此刻她的心已经飞回云岭乡了。
一天晚上,我和拉木正坐在床边背稿子,拉木的手机突然响了。接完电话后,拉木转过身来,满脸的泪水。可还没等我问她,拉木又兴奋地告诉我,刚才是儿子打来的电话,问她什么时候回家。拉木回答说还有一个多星期呢,儿子就在电话里一个白天、一个晚上地数,才数了两天,儿子就大叫“妈妈你快点回来嘛,我太想你了”。拉木说,可能是自己带孩子的时间少,儿子都6岁了,还从来没有主动对自己说过“妈妈,我想你”这样的话。以前,都是自己问儿子“想妈妈了吗”,儿子就简单地回答一个字“嗯”。“所以,我今天真是太高兴了!”说着,拉木的眼泪又哗哗往下掉。看着她又哭又笑的样子,我真为拉木高兴,可鼻子却酸酸的。
过了不到5分钟,拉木的眼泪还没擦干,儿子又打电话过来了,告诉妈妈他记得妈妈的手机号码啦。母子俩在电话里聊得很开心,虽然拉木说的是藏语,我听不懂,但从她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能体会到拉木的幸福。
未曾谋面的朋友
在北京朝夕相处,拉木渐渐对我打开了话匣子,我发现了一个拉木的小秘密。
原来,自2004年拉木第一次被媒体集中报道后,就不断收到一些素不相识的人的来信。写信人大多是在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了关于拉木的报道,为她的事迹所感动,写信来向她表示敬意和感谢的。其中一些人还与拉木交上了朋友。
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信时,拉木既惊奇又高兴,既兴奋又感动。她珍惜这些信,专门用一个盒子来盛放它们,现在,这样的信都装满一盒子了,差不多有一百来封。收到的信越多,拉木就越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她觉得,只有自己把工作干得更好,才能不辜负这些喜欢自己、关爱自己的人。有时,拉木也给对方写回信,还交了几个不曾谋面的远方朋友。
来北京时,拉木身上就带着一封这样的信。这是一名年轻的子弟兵写给拉木的第二封信。他是今年“五一”前夕,在报纸上看到拉木的先进事迹报道后,深受感动,写了给拉木的第一封信。他在收到拉木的回信后不久就接到了赶赴四川灾区执行地震救灾的任务。他在第二封来信中写道:拉木的精神鼓舞着他,在灾区的104个日日夜夜,他带着拉木的祝福坚持了下来。他还说,在灾区,为军人服务的是邮政工作者,他代表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向邮政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礼。他说:“我马上要复员退伍了,我一定会像拉木大姐一样,为人民多作贡献,向拉木大姐学习,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拉木说,这封信收到好长时间了,早就想给这位当兵的朋友回封信,可又不知道写些什么才好,让我帮她出出主意,还郑重其事地拿出笔记本来要我写在上面。我帮她写好后,拉木就迫不及待地用手机认真地记下来,编成短信给那位当兵的朋友发了过去。“终于了了一桩心愿!”拉木这才安心上床睡觉。
拉木的日记本
有好几次,我发现拉木回到宾馆后,就拿出个小本子来写写画画。后来她告诉我,她在记日记呢。她说,这几年自己经历了很多事情,这是原来想都不曾想到过的,她想把这些难忘的经历都用文字记录下来,等到老了走不动邮路的时候,可以翻开日记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其实,拉木原来也会偶尔写写日记,记下一些难忘的人和事,但是现在她接触的人、经历的事比原来丰富多了,她打算从现在起要分三本日记来好好记下这些值得珍藏的记忆:一本用来记录平日在云岭乡的工作和生活,一本用来记录外出参加各种活动时碰到的人和事,还有一本专门记录自己获得的荣誉。拉木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从来没想过能得到这么多的荣誉、这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我要把这些都记下来,激励自己把工作干得更好。”
一颗感恩的心
和拉木在一起,我听到拉木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谢谢”。面对人们的关心和赞许,拉木总是报以甜甜的一笑和真诚的“谢谢呵,太谢谢你们了”。有一次,她夜里醒来,看到我还在加班修改报告,就起床给我倒了一杯水,还对我说:“你们为我的事操了不少心,辛苦了!太谢谢了!”
我也注意到,很多时候,拉木虽然是受邀请的宾客,但当大家落座后,她却经常主动拿起水壶给大家端茶倒水。
北京一行,我们有幸参观了邮票印制局。来到生产车间,只见点票验票工人面对码放如山的邮票,用娴熟的技法飞快地点数,眼睛还要一刻不停地盯住邮票检查质量。看见验票工人检出了一张废票,拉木忙凑过去看,可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哪里有问题,当验票的大姐给我们指出是邮票齿孔打偏了一毫米时,拉木才恍然大悟地说:“她们的工作真不容易,虽然是坐着,可是比我送信难多了,也更辛苦。”
和拉木相处,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一颗平常心、一颗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