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锦熙(1889——1978,号邵西,湖南湘潭人。清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同盟会员。1914年起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授历史课。1915年后,在北师大长期任教。1946年发起成立九三学社。解放后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一生从事语言科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主编了《汉语辞典》等辞书。
当他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时,毛泽东正在该校读书。他们常在一起探讨和交流有关教育与改革、读书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问题。黎锦熙到北京履新后,他们之间仍有书信往来,并互寄报刊。
1918年毛泽东从湖南第一师范毕业后,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于9月来到北京。1919年3月经上海回到长沙。“为了解决自己生活问题,他在修业小学教了几堂历史课,年薪仅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李锐:《毛泽东同志的初期革命活动》)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已投身革命的毛泽东,于1919年7月14日创刊了《湘江评论》,8月出至第5号后即被当局查封。接着他又于9月接手主编《新湖南》,这是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进步学生的周刊,创刊于6月15日,不料出至第9期又被当局查封。
在自己办报的同时,毛泽东也关注各种媒体的声音,《民铎》即为其一。这是留日学生学术研究会的言论刊物,1916年6月15日创刊于东京,从1918年12月出至第5号起迁至上海出版,初为季刊,1920年8月改为月刊,后又改为双月刊。其宗旨是“促进民智,培养民德,发扬民力”,设有论说、评述、记载、调查、艺文、杂纂6个栏目,1931年出到第52号后停刊。主要撰稿人有李石岑、严既澄、朱谦之等,郭沫若、田汉、郑振铎等名人也常撰稿。
毛泽东在读过第6号所刊黎锦熙的《国语学之研究》上篇《原理论》和田汉的《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后,遂给黎锦熙去了信。
信写在明信片上,寄“北京宣武门外香炉营西横街愉庐山 黎邵西先生”,日戳为“长沙府CHANGSHA 八年九月五日”,落地戳模糊。其全文如下:
邵西先生:
来示敬悉,承奖甚愧。《湘江评论》出至第五号被禁停刊。第五号已寄来尊处,谅经接到。此间有一种《新湖南》,第七号以后归弟编辑,现正在改组,半月后可以出版,彼时当奉寄一份以就指正。《民铎》六号所登大著《国语学之研究》,读之益我不少,与同号《俄罗斯文学思潮之一瞥》同可谓近年来不多见的大文章。国语这个问题,弟亦颇想研究。我是学教育的一个人,谈到教育,可便说非将国语教科书编成,没有办法,要想研究,难的又是材料搜集。关于《国语》的材料,先生遇着,千万惠给一点。长沙的留法班有成立的希望。留法一事,算是湖南教育界一个新生命,先生原是注意这件事的。再《平民》已收到了好几份。
泽东
一九一九.九.五从修业学校寄
这张明信片是研究毛泽东早期创办两种革命报刊事迹的可靠史料。另,李锐在其著述中称“修业小学”,毛泽东自己却称为“修业学校”,似当以毛泽东自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