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四川省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阮大平,省公司副总经理王久军一行,分乘两辆越野车,每车各配备两名驾驶员,前往“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理县、黑水和茂县四个县。
因交通管制,5月18日晚间,经过10个小时行驶,单程行程550公里后,他们在阿坝州首府马尔康休整,视察指导阿坝州局抗震救灾工作。5月19日早5点30分,他们又继续出发,在鹧鸪山分开后,分别前往汶川、理县和黑水、茂县,单程行程200多公里和360公里。5月21日早8时,他们经丹巴、二郎山、泸定桥返回成都,往返形成近2000公里。本报记者与阮大平同乘一车,全程跟随,记录下了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汶川局职工安好 他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5月19日14时28分,汶川“5•12”地震遇难者同胞哀悼会现场。阮大平,先期到达的阿坝州局代局长文宗国,汶川县局局长李树明也站在默哀队伍里,对逝者表达了沉痛哀悼和深切怀念。
作为此次地震的震中,汶川之前与外界的通信不畅,使得大家对汶川县城的情况非常担忧。刘安东同志一直关心汶川局的灾情,多次打电话来进行关切的询问,阮大平自己也一直放心不下。
12时半左右,在经历两次爆胎,克服道路狭窄、垮方不断的情况后,阮大平来到汶川县局,现场的情景让他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汶川局大院内,汶川局职工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忙碌着准备午饭,大家精神状态很好。
来到职工们中间,他首先代表四川省公司党组、四川省公司向处于震中的汶川局职工表示慰问。他说:“在强烈的地震灾害中,你们受苦了;灾后迅速抗震救灾,你们辛苦了。”
李树明介绍说,此次地震中,汶川局职工死亡4人,其中在职职工2人,退休职工2人,另有2人受伤。全局115间房屋倒塌,面积1647平方米;182间房屋严重损坏,面积2823平方米。地震发生活,为保证职工人身安全,汶川局在县局大院内和姜维城山上及时安排了两处集中生活点,统一安排职工及家属共约60人的吃和住,解决了职工的后顾之忧。目前,职工思想稳定,企业队伍稳定,职工积极性高,团结一致,共同抗震救灾。
在姜维城山上的安置点,汶川局的于17日开始设立了临时邮局。当天,就为30多位受灾群众发送了平安短信。之后几天,来这里写一封“平安家书”成了在这一安置点的人们最首要的选择。见我们到来,一位青年赶过来问:“能不能帮我弄点汽油,我想去县城外找其他亲人,可车没油了动弹不得。”
看来,他把我们当成是救援物资的人了。不过,灾后几天,姜维城山上邮局安置点不时有人送来东西:帐篷,食品,饮用水……不少人问:“你们到底是哪个单位的?怎么这么快就有人送来这么多东西?”汶川局职工自豪地回答说:我们是邮政局的。
是啊,汶川局的职工并不孤单。灾情发生后,来自集团公司、各省(区、市)邮政公司、四川省邮政公司以及四川省内各市州局的捐款捐物纷至沓来。13日,阿坝州局第一批救援物资即运抵汶川局。在道路不畅的情况下,四川省公司派出3辆邮车,满载各类救援物资,绕道雅安-宝兴-小金-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再由阿坝州局改用小型车辆运抵汶川。
汶川局职工饿不着了,汶川局职工渴不着了,汶川局职工冻不着了,汶川局职工淋不着了。
在安置点一处较为安全的地方,一顶崭新的军绿色帐篷里,汶川局职工家属、73岁的熊林昌老人正在气定神闲地看着杂志。他说:“没想到汶川局不仅把自己的职工照顾的很好,连我们这些家属一样安排的非常周到。”
职工安顿好了,汶川局按照州局的要求,在州局应急小分队的帮助下,汶川局于5月17日下午成立了临时邮局,开办了慈善捐款免收汇费、爱心衣物免收寄费、平安家书免费寄递、通过11185平台和四川邮政在线免费为灾民报平安业务。为了让更多的灾民与自己的亲人取得联系,汶川局还准备了信封、信笺免费帮助灾民传递家书。
同时,汶川局成立了6个投送小组,分别将阿坝州局转送的《阿坝日报》投送到州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灾民安置点、救灾部队和消防官兵手中,使广大受灾群众能够及时听到党和州委、州政府的声音,了解抗震救灾工作开展情况,进而坚定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
返回汶川局大院内,阮大平和大家围坐在一起。他端起酒杯,向几天来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汶川职工,以及地震后即赶来汶川局支援抗震救灾的四川省公司储汇保贷部的杨伟莉,敬了几杯酒,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之后,他不顾路上狂风大作、飞砂走石、不时垮方的情况,赶往在马尔康和汶川之间、距离汶川50多公里的理县,看望慰问了理县局的职工,带去了省公司党组和省公司机关全体人员的问候。
当听说前往重庆途中在汶川地震中受伤的壤塘局上寨支局员工刘开权正在理县接受治疗时,且每天理县局安排专人送饭时,阮大平对理县局的做法表示肯定,并立刻决定去看望他,送上2000元慰问金。阮大平希望把这里当自己的家,安心养伤。刘开权非常激动地说:“这一次,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邮政全网是一家!”
同一天,当天,王久军和四川省邮政工会李锦田历时15个小时,往返行程720公里,冒险冲过好几处正在垮塌的塌方路段,几经危险,终于把省公司党组的关怀送到了茂县局、黑水县局受灾职工心里。
当晚,重庆和陕西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说19日~20日汶川震区附近会有6~7级余震,阮大平立即与四川省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联系,尽快通知相关局,做好防震工作;要求阿坝州局立即通知汶川、理县、茂县、黑水四局做好防震工作;要求阿坝州局立即利用帐篷、大巴车和州局其他小型车辆,妥善安顿好州局职工及其家属。
20日下午16时许,当地震后第一批由成都发往重灾的4辆邮车(3辆装载邮件,1辆装载救灾物资)抵达马尔康后,阮大平立即慰问这些驾押人员,并与一同前来的成都邮区中心局有关负责人、阿坝州局有关负责人商讨灾后阿坝州邮路的调整方案和运行计划,确保邮路畅通。
夜宿马尔康 指导阿坝州局抗震救灾
按照出发前的计划,如果我们每辆车的两名驾驶员轮流驾驶,人停车不停,预计可于18日晚12点前到达。
但事与愿违。18日17时45分,当我们赶到马尔康县城外时,等候在此的阿坝州局副局长马千军告诉我们,因为天黑,通往理县、汶川的山路已被管制,禁止夜间通行。没办法,我们只好改道马尔康县城,夜宿阿坝州局。
到达马尔康后,阮大平和王久军不顾旅途颠簸,直接奔赴阿坝州局看望慰问受灾职工。握着职工的手,阮大平饱含深情地说:“同志们受苦了,我们也十分难过。”
刚走进帐篷搭建的阿坝州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阮大平就迫不急待地通过电话询问汶川、茂县等重灾地区邮政的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情况。拨通茂县局局长杨冬的电话,得知茂县局所有职工安全,全局25名职工住在搭建的帐篷内开始生火做饭的情况后,阮大平感到十分欣慰。
在电话中,他要求茂县局职工要团结、坚强,携手共渡难关;职工队伍稳定下来后,要立即把临时邮局组建起来,把中国邮政的牌子打出去;要通过步班布袋邮路把《人民日报》、《四川日报》、《阿坝日报》投递出去,让灾区人民感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关怀。
帐篷里,阮大平和王久军对刚从汶川返回、执行救援物资运送任务的邮车驾押人员和死亡职工的家属进行了亲切的慰问。
在听取了马千军的情况汇报,得知映秀支局6名职工均被疏散撤离后,阮大平对6位职工的下落十分担心。他立即电话联系阿坝州局代局长文宗国,详细询问汶川局相关情况,要求尽快落实映秀支局6名职工的下落。
此后,王久军对阿坝州邮政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两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要把省公司、州局组织的救灾物资尽快运送到重灾地区;二是在省公司对邮路重新进行调整后,积极向地方政府汇报,克服油料不足等困难,组织好党报党刊、机要、特快、信函等邮件的运输工作。
阮大平表示,在当前特殊时期,阿坝邮政应继续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生产恢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目前,要重点做好灾区职工的安置工作,在保障灾区职工基本生活和居住问题的前提下,州局党组要立即着手研究下一步的职工安置工作,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安置措施,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四管齐下”:
一是省公司救急支援。目前省公司第一批救援物资已经送往重灾地区,对每个重灾县局,省公司还下拨了10万元的资金用于救急。州局应对各局的物资需求做进一步的统计后上报省公司。二是地面局安置。州局、县局要把职工安置好。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邮政的伤亡和受灾情况,取得政府的救援和帮助。四是要开展职工自救。要战胜困难,要实事求是的统计包括劳务工和退休职工在内的员工的房屋损失情况,要让确实有困难的职工在安置方面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决不能出现该解决的没解决、不该解决的解决了等问题的出现。
同时,在恢复生产方面,要采取三种形式:一是网络没有受到破坏的局,要全面开通业务;二是没有网络的县局要设立临时邮局;三是利用流动服务车开展流动服务。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做到哪里有灾难,哪里有救援部队,哪里就有邮政通信服务;道路通往哪里,邮路就通往哪里。
阮大平还特别强调了几项工作:一是要对无房户进行核实,为今后公开、公平、公正地开展家园重建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对受灾局能够完成收入计划的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受震后,阿坝州旅游业会受到影响,邮政业务的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这些因素,省公司会酌情考虑,但地方局不能有“等、靠、要”的思想,要采取措施,进行弥补。
阮大平最后指出,要乐观面对灾难,灾难总会过去。在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要做好典型人物和事迹的收集和宣传工作。
当晚,得知12日从成都正班发车的驾驶员徐平和押运员马建彬刚刚返回阿坝州局时,阮大平、王久军立即安排好两人吃饭和休息,并到住地看望慰问。随后,他们又来到马尔康邮件处理中心,了解12日成都至马尔康正班受灾邮车所载邮件的具体情况。
当晚9时许,王久军来到阿坝州抗震救灾指挥部,拜会了州政府秘书长杨长清,向他赠送了18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及其他报刊各10份,介绍了邮政部门抗震救灾、恢复通信生产的有关情况,并希望州政府协调解决邮政通信油料不足问题。杨长清感谢邮政部门送来的精神食粮,表示这是几天来第一次得到外界的信息。他对邮政部门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表示,第5批成品油于18日晚运达,届时全州油料供应将会逐步放开,可以满足需要。
在对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了解后,阮大平和王久军决定19日5点半出发,分别奔赴汶川、理县和茂县、黑水。
道路险情不断 我们两次穿越生死线
马尔康通往汶川的路只有一条:317国道,一侧是经常掉下石块砸着过往行人和车辆的高山,一侧是落差大、水流湍急的岷江,沿路还有众多的水电站。地震灾后,高山多处发生垮方,其中,从理县往马尔康方向有一段30公里长的垮方带,而理县通往汶川的50公里路更是一路险情不断。因此,这一段路,目前被过往司机成为生死线。
就在16日,阿坝局邮区中心局的驾驶员唐国富、押运员牟顺平驶至距理县城区4公里的高家庄处,突然发生强烈余震,两侧山体滑坡严重,飞石不断打向车身。他们眼睁睁开着数辆被砸毁、掩埋。
19日早上5点半,我们准时出发。这里昼夜温差大,我们裹着一件军用棉大衣,仍觉得身上暖不过来。
选择5点半出发,源于我们向导的建议。向导叫杨文成,是阿坝州局邮区中心局的驾驶员。地震发生后,他和杨庆、杨斌一起,于14日给理县局送一批救援物资,当天去当天回;15日,他送一批救灾物资前往汶川,这一次,他直到18日下午6点左右才赶回州局。
据他介绍,马尔康至理县距离近150公里,再有50多公里,即是汶川,单程需要5个多小时。平日里,每天中午12点,这条路上准时起风,黄沙漫天,山上不时有石块滚落下来。每年,这条路上都有不少人被砸死砸伤。如今又加上地震,山上石块松动,稍微有点风,就会有垮塌的危险。所以,必须赶在12点前赶到汶川。
自鹧鸪山开始,我们单车前行,一路都有从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块,还有一辆卧在岷江里的大货车。在杂谷脑隧道口,躺着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而为防止山体垮方设置的防护网,已严重扭曲变形。
距离理县还有40多公里时,杨文成提醒我们得戴上安全帽,抓紧扶手,坐稳当了,而他自己,则一直侧着脑袋,观察车辆右侧高山上的垮方情况。为了获得最好的观察角度,他甚至一度摘下安全帽。
果不其然,垮方地带开始越来越多,路开始越来越窄,有的地方只能仅容一车通过。从这段开始,路上被砸得粉碎的车辆、被推到岷江里的车辆越来越多。有好几处,我们都是跟在铲车后面,等铲车把路上的石块铲走,我们才能缓慢通行。有的地方,原先的路已彻底不见踪影,我们所走的,是解放军官兵顺着垮方推出来的数十米的“辅路”。
这一路很颠,我们的车子终于不堪重负:8时30分,在驶过一段近500米长的垮方带时,车左后轮胎爆了。9时整,换好轮胎后,继续前行。期间,路过理县。9时45分,刚摩棚村不久,车右后轮胎也爆了。
这一路,手机、小灵通信号全无,笔记本上的无线上网卡也不起作用。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从汶川开往马尔康的邮车。我们拦了一辆车,派出邮车上的其中一人先返回理县局请求支援,同时,卸下两个已坏车轮胎,由邮车带到理县,修好后再送至摩棚村。
让我们记住这辆邮车(车牌号:川U13771,编号:26006)和车上的几个人——陈发玮、杨继伟、阿丹。不是因为他们帮我们运了两个轮胎,而是因为他们的经历:5月12日,他们装载物流产品,由成都邮区中心局发往马尔康,下午2点多,在由汶川行驶至理县的途中,遭遇地震,不得不返回汶川局。停留几日后,19日早上,他们从汶川发车,前往马尔康。
不久,姜培荣开着一辆越野车前来增援。我和阮大平乘坐他的车前往汶川,留下司机毛立新和向导杨文成原地等候。姜培荣是阿坝州局工会的干部,一名12年前退伍的工程兵,灾后这几天,多次运送救灾物资到汶川局和理县局,并协助理县局做好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
车过桃坪,已过11点,往常12时才刮起的风提前1小时到来。他告诉我们,要加倍小心了,而他自己,则脱下了外套,他的脸上,不知是否是热的缘故,已出现了汗滴。
就在18日下午,他和同伴姜继武从汶川赶往理县,路上飞砂走石,在一处大的垮方带上,他驾驶的车突然打滑,他只好和姜继武下车推行,但两人怎么也推不动,后面车里的人员见状,急忙过来帮忙,车这才发动起来,大家才得以脱离险境。
“我们是在和死神赛跑。”姜培荣说。继续前行,我们一路都在弹起坐下,头几乎撞到车顶部。在古城电站钢管厂门口,在此执勤的交警拦住了我们的车,告诉我们前面正在垮方,暂时不能通行。等可以通行了,看着灰尘稍微小了一些,我们与前车保持约100米的距离,让前车先过,然后一脚油门踩到底,冲了过去。
一次,两次,三次……到最后,这样的统计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哪怕是其中的一次我们被砸到,后果都将不堪设想。在接近汶川县城的夏庄村口,正在观察落石的我,眼睁睁看着一块小石子砸在前挡风玻璃右下角,然后又弹开。
返回的路,因为风大,风沙更大了,垮方更多,我们的车被小石子砸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
而另一路前往茂县、黑水的王久军一行,遭遇了更为惊险的一幕。他们先让过了一块从车前飞滚直下的碗口大的石块,脚踩油门,又从后视镜中发现同样一块大小的石头几乎是贴着车屁股砸了下去。
这一路很险,要不是亲身经历,恐怕无法想象。但就在这样的路上,为了将党报党刊和机要邮件送达灾区,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为了现场了解地震后基层邮政员工的真实状况,给集团公司党组和全体邮政干部职工一个满意的答复;为给灾区邮政职工提供最需要的物资,帮助他们迅速抗震自救,四川省邮政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阮大平,副总经理王久军走过了,阿坝州局代局长文宗国、邮储银行阿坝州分行行长杨涛走过了,四川省公司的杨伟莉、阿坝州局姜培荣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走过了,而我们的邮车驾押人员杨文成、杨庆、杨斌、陈发玮、杨继伟、阿丹等等,更是不知道走了多少趟。
返回途中,经过米亚罗,几乎所有人员都拿起手机,或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家人报平安。晚9点多,当我们终于赶回阿坝州局时,早已等候在此的姜培荣的爱人给了他一个深情的拥抱,而其他人,则纷纷击掌相庆。
活着,原本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情。
一切为了灾区,一切为了灾区邮政职工。灾难面前,你我携手,共渡难关。穿越生死线这一行为本身,已经对其做了最好的诠释。
携手同行 共建美好新家园
18日早上出发之前,我们特地带上了当天的《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各200份以及200份《成都商报》、300份《华西都市报》。如果我们能在晚上12时前到达,那么,这些报纸将是地震发生后,进入灾区的第一批报刊。
8时40分,我们准时从四川省公司出发。驶上成雅高速公路之后,阮大平向雅安局问询宝兴县至小金县的垮方道路已经修通。在等到肯定的答复后,确定由雅安-宝兴-小金-马尔康-汶川,放弃了由甘孜进入汶川的计划。
恰好,甘孜局局长丁增于9点钟打来电话,阮大平叮嘱他把局里职工安顿好,将职工受伤情况及所需物资情况及时上报省公司指挥部,同时,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确保信件投递和党报党刊的投送。
两辆越野车以时速140公里在成雅高速上飞快行驶,路两边,青山如黛,农民们在地里劳作,水田里是刚刚插下的秧苗,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但广播里一直播放着关于抗震救灾的信息,却将我们的思绪从眼前的景象中拉回到灾区。
9点05分,当听到广播里播出国务院决定给地震中每名遇难者补助5000元、省民政厅已下拨1.5亿元的新闻时,阮大平立刻联系在省公司指挥部的副总经理廖涛,让他安排专人去与省民政厅联系相关事宜。
在省民政厅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四川省公司将下拨一部分资金给绵阳局,参照国务院的标准,由绵阳局代表省公司送到遇难职工家属手中,作为省公司的慰问金。同时,做好做细失踪人员的走访调查情况。
鉴于北川县城受灾严重,不少从中撤出的职工将成为无房户,其他地区也有不少职工住房不能继续居住,四川省公司将给予重点关注。
车过西康大桥,驶入茶马古道的起点宝兴界,但眼前的雕塑此刻却与随处可见的抗震救灾的标识显得有点不和谐。毕竟,当前,一切工作都让位于抗震救灾。
在宝兴,我们遇上了雅安市邮政局局长和宝兴县邮政局局长。雅安局局长的一席话,却成了四川省公司解决无房户住房问题的好办法。
原来,雅安局有56位职工在此次地震中失去住所,目前,他们均被安置在帐篷里面,且每个帐篷内均有用砖垒成的床,上面铺有鬃垫,住所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但雅安局没有就此满足,他们了解到,如搭建临时活动房,按照每户20平方米,每平方米造价270元,再加上在活动房外砌个小伙房,买上厨具等生活必需品,80万元即可安顿好这56位无房户。而且,原先的帐篷可做用作职工子女的集体宿舍。
听完介绍,阮大平非常高兴,要求雅安局18日晚即把方案报送至省公司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时,做好与当地政府协调用地的工作。如可行,可考虑在其他受灾县市局推广开来。
进入宝兴后,我们继续前行,一侧是崇山峻岭,一侧是滚滚而去的江水。路面上,随处可见飞石落下的痕迹。17日晚间的大雨,在山上形成了多条瀑布,有如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我们不得不打开挡风玻璃上的雨刷。但在这样的景色面前,我们没有了欣赏的心情。
在沿途,这些没有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地区,支援灾区、向前往灾区的人们献爱心成了主题。“向战无不胜的人民子弟兵致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风雨同舟”、“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永不垮塌的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携手前行,共建美好家园”……这样的横幅一个接一个的闪过。
几乎是在每一个路口,都有一个抗震救灾服务点。在夹金山华能小天子电站旁,一群小学生模样的孩子们,站在用稚嫩的小手写成的毛笔字“请你们停下来,歇一歇,加点热水吧!”的牌子下,默默地等候着。
但一路上,很少有车或人光顾这些地方,前往灾区的人们,大多自备了干粮和饮用水。来援助灾区,就不能给别人再增添麻烦。
给车加油,似乎是个例外。在夹金山公路新寨子道班处,中石油的流动加油车,成了大家亲近的对象。趁着给车加油的工夫,我们拿出几份报纸,送给这些来自湖南的救援者,也给了在这现场执勤的交警。看到18日当天的《人民日报》,对他们来说,是个惊喜。
驶上夹金山,我们的车开始爬行至海拔4000米的高点,时速60公里,这让我一度眩晕。但如蜗牛般行进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运输车辆,在路旁等候随时处理新的垮塌、站在悬崖边指挥交通的路政工作人员,以及因拐弯速度过快靠山侧翻的车辆,让我不得不一次次摇下车窗、探出车外、举起手中的相机,对着他们按下快门。
我们没有准备龙哒,只是在心里默念“吽嘛呢叭咪哞”,祝愿一切吉祥如意。
眩晕,在这时似乎被冲淡了。但爬行过第二座高山——海拔4114米的梦笔山时,我终于眼皮有点打架,感觉昏昏欲睡。他们告诉我:“你缺氧了。”不过还好,我挺过来了。
这一路走来,没有欢歌,没有笑语,有的只是对逝者的哀悼,对生者的祈福。家园需要重建,生活还在继续,我们眼下要去做的,就是牢牢记住这笔宝贵的灾难财富,擦干眼泪,化悲痛为力量,抬起头来,勇敢向前走。
正如那条横幅所说的:永不垮塌的是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念和勇气。